政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技术讨论 > 政策 >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盯“大树”也要育“小草”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盯“大树”也要育“小草”
发布时间:2019-07-17 16:16:22阅读:收藏
摘要: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盯“大树”也要育“小草”轨道交通产业是青岛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在青岛现代产业体系中具有引领性的地位和作用。在青岛全面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的背景下,轨道交通产业该如何抢占发展高地?7月12日,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发展研讨会在青岛市城阳区召开。来自轨道交通行业、区域投融资开发、体制机制改革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聚集一起,进行了一场畅所欲言的“头脑风暴”,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的发展提供了诸多高度跨界、高度可行的有效建议。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青梅介绍,位...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盯“大树”也要育“小草”


轨道交通产业是青岛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在青岛现代产业体系中具有引领性的地位和作用。在青岛全面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的背景下,轨道交通产业该如何抢占发展高地?

7月12日,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发展研讨会在青岛市城阳区召开。来自轨道交通行业、区域投融资开发、体制机制改革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聚集一起,进行了一场畅所欲言的“头脑风暴”,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的发展提供了诸多高度跨界、高度可行的有效建议。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青梅介绍,位于城阳区的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是国内唯一集高铁地铁整车生产、轨道交通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国家基础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区域内现有中车四方股份、四方研究所、中车四方有限、青岛四方庞巴迪等轨道交通核心企业,生产的动车占全国运营动车组60%的份额,城轨地铁车辆占25%的份额,产业集聚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2016年,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推动建设的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落户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示范区成为轨道交通重大关键技术的供给源头,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创新高地、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的众创平台。

数字显示,城阳区去年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完成产值850亿元。全区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结构完整,龙头企业实力较强,已形成集动车组、城轨车辆、铁路客车、高原客车于一体的完整终端产品结构,时速350公里标准动车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也相继在青岛问世。预计到2022年,城阳区轨道交通产业产值将突破1300亿元,本地配套率也将从2020年的48%提高到60%以上。

基于现有产业基础和未来形势判断,不久前,示范区工委、管委会拟定了《城阳区抢占轨道交通产业高地作战方案(2019—2022年)》。此次研讨会,旨在就此方案征集各方意见,发起“头脑风暴”、共同出谋划策。

多位与会专家表示,从“规划方案”到“作战方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强、新、实”,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工业科技研究所所长何颖用这三个字概括了她对城阳区此作战方案的感受,“每一个任务都具体细分到作战目标、方式以及负责人。”中国开发区协会副会长张召堂也表示:“青岛做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有先见、很及时,且客观条件成熟。”

针对作战方案中的具体内容,现场各方展开了热烈研讨。

“任何一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不能只有大树,还要有小树和草,这样的生态系统才是正常的。”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新动能处处长、博士邹士年表示。他认为,打造产业生态特别重要,眼光不能只盯着“大”,也要想想怎么培育“小”。示范区在发展过程中要引进一些大的企业和机构,但更重要的是培育一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把整个生态搞好”,实现大家协同创新创业。“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意义更大,尤其是在人口流入、人才引进、居民就业、收入提升等方面。”

这些生态系统中的中小企业,不仅可以从事轨道交通相关配套产业,还可以做些文旅产业等“虚”的产品,实现区域内产业的“虚实结合”。邹士年举例说,示范区可以借鉴托马斯小火车做成大产业的经验,吸引一些专业企业和人才,以高铁为题材做出动漫等文创项目。“中小企业以及很多个体,都可以加入到轨道交通研发制造的红利当中来。”

检验检测认证,也被多位专家认为是示范区内必备的产业形态。“城阳区具有检验检测产业发展的良好产业基础,尤其是在轨道交通产业。”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建议,城阳应抓紧建设城市轨道车检验检测中心,而且定位要高,瞄准国家级别的检验检测中心,建成后再发展认证和安全评估。目前国内在城市轨道车检验检测领域还是一个乱局,安全评估领域则被国外企业把持。“在轨道交通产业领域,现有蛋糕去抢很难,要抢就抢未来和布局。青岛如果将检验检测认证做起来,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除了中车四方这样的全球领军企业,示范区内还布局有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这是国家层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工程。“在人才引进方面,不要只盯着院士等高端人才,因为他们都有固定的单位,想要挖来很难。”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赵明花建议,不如让人才政策更务实一点,多引进一些高级工程师等实用型人才,更好、更全面地支撑轨道交通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文关键字:
×

现代轨道交通网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轨道运维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点开扫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