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技术讨论 > 标准 > “上海标准”引领轨交全自动发展

“上海标准”引领轨交全自动发展
发布时间:2021-01-13 10:34:18阅读:收藏
摘要:《上海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运营要求》入选首批10项“上海标准”

      近日,轨交10号线列车驾驶室正接连拆除,以往封闭的区域正式对乘客开放。这里没有明显可见的驾驶操作设备,只有位于车头位置、覆着白色盖板的操作台。开放的空间,让不少市民争相“打卡”,一睹隧道内的景象。

     10年来,随着在全自动无人驾驶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上海正形成属于自己的技术标准,为行业升级迭代输送经验。


投标企业拿出“看家本领”

     前不久,轨交18号线一期南段、10号线二期开通初期运营。它们与将在2021年春节前开通的15号线以及在建的14号线,都属于上海首批开通即实现最高等级全自动无人驾驶的线路,列车具备自动唤醒、自动发车、自动折返、自动安全防护以及远程控制等功能。

      全自动无人驾驶模式下,如果地铁站内发生应急情况,列车如何组织或者有序退出运营?乘客如何疏散?……这些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关乎全自动无人驾驶的核心技术,即场景设计。各类场景设计越丰富,系统成熟度与安全系数就越高。

     从国际上来看,全自动无人驾驶主要落地于日均十万客流的地铁线路场景,包括2010年建成的上海轨交10号线,便是通过前期客流预测分析,判定“潮汐式”客流不明显,才作为建设的开端。

      14号线、15号线等在内的上海新建线路,因需要承担百万量级的大客流,在场景设计上就复杂了许多。“这几条新线,我们通过招标方式的创新,可以说是‘榨干’了他们的设计。”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奚笑冬说。

      以列车视频监控系统为例,原先明确告诉投标方要什么清晰度的摄像头、储存多久的视频等。现在要求对方从无人驾驶的需求出发,分析到底哪些情况需要调用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其他自动化系统如何形成联动,也就是“场景”。

      于是,各家企业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设计的场景文件叠加起来,从一米高,再到后来的两米高。通过共同创新将车辆、信号、牵引等整套系统联动,最终实现了新线全自动无人驾驶的落地。


自我“革新”更是多方共赢

      18号线一期南段开通当天,一名特殊的驾驶员站在车头位置,不停解答市民对于全自动无人驾驶的提问。

      10年间,上海地铁探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和技术体系,在岗位、组织模式等方面做出了更多的调整和创新。

    “合作过程中,我们在系统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理念的同时,在车辆设计、制造、试验等方面也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体系和标准。”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成看来,上海地铁通过自由竞争招标的方式,培养供应商在全自动无人驾驶领域的实力与经验,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就在不久前,《上海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运营要求》入选首批10项“上海标准”。依托该标准,上海全自动运行线路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广泛输出至全国各地,引领了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的发展进程。

     探索的脚步还在继续。“针对近期开通的线路,各方正深度参与完善应用场景,鉴于运营期间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提升。”奚笑冬说。


×

现代轨道交通网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轨道运维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点开扫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