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城轨 > 交通互联、产业互补、公共服务扩面……成都都市圈越来越活跃

交通互联、产业互补、公共服务扩面……成都都市圈越来越活跃
发布时间:2025-02-05 08:51:34阅读:收藏
摘要:交通互联、产业互补、公共服务扩面……成都都市圈越来越活跃

交通互联、产业互补、公共服务扩面……成都都市圈越来越活跃


四川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轨道交通资阳线累计客流量突破350万人次、成都都市圈9大重点产业链产值规模突破万亿元、成德眉资全域试点居住证申领“全程网办”……当下,成都都市圈越来越活跃。根据近日发布的成德眉资四市2024年全年经济数据,成都都市圈2024年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56.75亿元,占全省的45.99%,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

作为四川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成都都市圈对全省高质量发展起着重大牵引作用。2025年是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五周年,也是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四川如何答好这张“成长”答卷?

互通互联

预计到2027年,3条跨市轨道交通线将全部开通运营

都市圈建设的先导就是基础设施一体化,轨道上的都市圈是重要目标。“同城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现通勤。”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盛毅说。

按照规划,成都都市圈要以“两环三射”为主骨架,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打造轨道交通“1小时通勤圈”。“两环”即成都铁路枢纽环线、成都外环铁路,“三射”则是以成都为核心,分别向德阳、眉山、资阳放射出去的3条市域(郊)铁路线。

眼下,其中“一射”轨道交通资阳线已于去年9月开通,另外两条轨道交通线路正不断刷新建设进度条:成德S11线体量最大的德阳北站较既定工期提前两个月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全面进入附属结构施工阶段;成眉S5线眉山段所有地下车站均已完成封顶,项目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果。

省同城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到2027年,3条跨市轨道交通线将全部开通运营,成德眉资区域有望成为全国首个中心城市到全部区域副中心城市均运营市域铁路的都市圈。

基础设施加速一体化,交通服务同城化水平也在持续提升。春节前,眉山市丹棱县大雅公交公司与天府通达成合作,实现“一卡通刷、一码通乘、优惠共享”。至此,成都都市圈已有31个区(市、县)实现“卡(码)通刷”。目前,成都都市圈内稳定开行跨市公交17条,跨市流动人口日均超65万人次,“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1月下旬,天府大道仁寿段全面通车,从成都天府广场到眉山仁寿城区可以“一路敞跑”,意味着这条世界最长城市中轴线全面成形。今年,天府大道北延线成都段将加快改造,不断深化成都都市圈区域经济同频共振。

建圈强链

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激发产业协作澎湃活力

交通提速为同城加速,只是成都都市圈快速成长的缩影。以轨道交通资阳线开通为例,“如居一城”的通勤体验,带来的不仅仅是两地热闹喧嚣的烟火气,更为成都都市圈内企业投资发展和产业协作布局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2024年12月,一身黑白配色、忽闪着“大眼睛”的低速无人配送车出现在成都市龙泉驿区街头。这是四川首批在开放环境投入规模化商业运营的低速无人车,由四川新石器无人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属地道的“资阳造”。“资阳线通车后,前来公司考察合作的商家越来越多,目前正积极推进产品在绵阳和遂宁落地。”该公司总经理潘小文说。

区域协同创新,是成都都市圈产业协作共兴的重要支撑。

上个月,位于成都的“成德协同创新中心”迎来挂牌成立一周年。这一年,德阳广汉市企业四川省东宇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依托设立于此的研发部门,吸纳人员超过20名。“中心让我们在成都有了支点,招到更好人才。”

近年来,成德两地积极构建“成都研发+德阳制造”产业协作模式,建立生态产业圈,推动集群向世界级跃升。2024年德阳的三环电子、东方水利等36家企业已在成都设立研发机构,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聚集企业2800余家、实现产值3000亿元。按照目标,该集群今年力争实现产值增长15%以上。

从场景应用到技术突破,四川低空经济发展引人注目。瞄准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都都市圈四市正在积极推进——

成都相继出台多项低空经济相关规划政策,致力于在“空域端”“产业端”“应用端”同步推进,加快打造西部低空经济中心;德阳发布低空经济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方案,德阳什邡通用机场已开工,预计今年底完成主体建设;省航空运动管理中心迁建项目落户眉山市洪雅县,计划总投资约11亿元,包含校区及伞降区、通用机场、机场连接线等配套设施。此外,成都科学城管委会与资阳临空经济区管委会围绕共同发展低空经济达成战略合作,“成资低空经济创新联盟”应运而生。

在业内人士看来,成德眉资四市通过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能够形成合力,更好激发产业跨区域建圈强链的澎湃活力,共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共建共享

公共服务提质扩面,推动“同城融圈”可感可及

同城化最终落脚点是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1月9日,德阳经开区社事局与四川天府新区教科院签订教育科研战略合作协议,将通过资源共享、科研合作、教研协同等举措,推动成德区域教育协同发展。

类似的共建共享在成都都市圈越来越多。“今年底,这里将建成全国一流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春节前,看着楼下建设中的二期工程,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天府医院(四川省儿童医院)党委书记陈杰充满期待。作为四川省首批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该院2022年在眉山开诊运行,极大缓解了当地及周边就诊压力。二期项目规划床位数900张,总建筑面积15.42万平方米,全面建成后将惠及辐射成都都市圈及西部地区群众。

在德阳,四川省首个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项目正通过加大施工资源配置,全力冲刺“今年建成投用”目标。届时,将通过检查结果互认、院内制剂统一调配使用等共享机制,有效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这是近年来成都都市圈推进优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的缩影。据悉,成都都市圈通过打造教育、医保、卫生、人力资源等公共服务共同体,推动成都优质教育资源向德眉资延伸应用,推进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目前四市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达到138项,2024年以来四市异地就医结算678.17万人次,医疗费总额46.47亿元,医保基金支付26.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28%、6.62%、13.53%。

“教育、医疗在整个成都都市圈层面的联动和互相支撑,进展非常明显。”在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市群与都市圈研究分中心主任卢庆强看来,一系列具体化的实施机制落地,起到关键作用。比如,2024年成都都市圈建设聚焦9大板块形成32项年度重点任务,并划分为3张清单共同推进。“与国内众多都市圈相比,成都都市圈在统一市场、服务共享、生态共建与合作机制等同城化水平方面排名是领先的。”

按照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达3.3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基本建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作、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向既定目标迈进。前不久分别举行的德眉资三市两会上,许多“同城融圈”任务已明确。其中,围绕公共服务可感可及,德阳提出推动30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在川渝实现近200项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眉山和资阳则将以“提质扩面”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医疗、养老、社保等民生服务事项“互通互认”覆盖范围,拓展“同城化无差别”受理事项范围,推进高频政务事项“异地办”“线上办”,让同城化发展红利更多更广地惠及都市圈群众。

来源:四川日报

本文关键字: 成都都市圈
×

现代轨道交通网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轨道运维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点开扫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