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比亚迪牵手华为在银川实现中国首条无人驾驶的跨座式单轨线路通车。按计划,银川云轨无人驾驶系统将于2018年第二季度投入市场试运营。
两年前,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曾透露,已与百度等企业共同研发新能源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然而,王传福最终却选择派出云轨打无人驾驶头阵。对此,他谈到,无人驾驶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法律法规,要比汽车容易些,因为它是独有路权,不会影响行人的安全。这方面法规比较少。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于近日组织中国轨道行业里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等方面的专家,在银川对比亚迪的无人驾驶系统进行鉴定,鉴定的结果是各方面都符合轨道交通的法规要求。
比亚迪方面称,无人驾驶分为四个等级,其云轨无人驾驶系统已经达到全自动无人驾驶(UTO)这一最高等级,可实现全自动运行,并且还具有安全追踪间隔最小、断电无人驾驶、自动诊断、休眠唤醒、客流实时监测、人脸识别等多项功能。
不过,云轨无人驾驶除了需要比亚迪的控制技术及定位技术之外,还离不开华为的eLTE通信技术,即4.5G轨道交通无线专网。如果说比亚迪云轨的无人驾驶系统是人脑的决策系统,那么华为4.5G轨道交通无线专网,作用是为云轨无人驾驶提供快速、高效的信息输送通道,两者默契配合才能让无人驾驶变得可控、安全。
王传福亲自坐镇云轨项目,不断大力投入资金和技术等。2011年,比亚迪组建1000多人规模的研发团队,历时5年,累计投入50亿元,于2016年发布云轨。2017年,比亚迪全球首条云轨在银川投入运行,仅时隔4个多月,银川云轨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可实现全自动无人驾驶。从IT产业、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再到云轨,比亚迪不断拓展版图。比亚迪号称新能源汽车引领者,却优先将无人驾驶技术导入云轨,这除了汽车无人驾驶技术普及推广难度大之外,与王传福对云轨的“偏爱”也有关系,云轨承载着他要带领比亚迪冲刺万亿规模的野心。
2016年,比亚迪营业收入首次冲破千亿,2017年营收尚未公布。2017年11月,王传福于内部会议上传递出将于2025年冲刺万亿年营收的愿望。不过,要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假如继续仅靠新能源汽车充当先锋主力军,比亚迪将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虽然比亚迪于2015年至2017年连续三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并正在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以及互联化挺进。今年1月9日,比亚迪迎来第3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这是至今国内新能源汽车最好的成绩,但距比亚迪第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已过去10年。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竞争者不断增多,而新能源汽车补贴在逐渐退坡,在2020年以后甚至可能取消,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将会面临一定压力。
与此同时,无人驾驶汽车在短时间内难以驶入寻常百姓家。虽然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研究起草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近日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这对车企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但即便顶层设计出炉,无人驾驶汽车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信息安全等体系的建设依然需要一定时间。
与新能源汽车相比,每公里造价1亿~2亿的云轨更可能快速拉动业绩增长。王传福看好云轨的发展前景,他谈到,地级市在中国有273个,比如像汕头这样的城市,城市规划大概两百多公里的轨道交通,相当于差不多400亿的市场。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要想解决拥堵的话,出路就要做轨道交通,但一些城市做不起地铁,因为没有那么多人流量,成本会很高,只能选择中运量轨道交通工具,这对中、小运量的云轨而言是一个机会。273个地级市里面,假如200个城市未来十年要建的话,差不多就有10万亿元,这里面还没有包括约20个副省级的城市。此外,王传福认为,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埃及等国家的部分城市拥堵,而云轨是比较好的选择,估计海外的市场至少也有3万亿的蛋糕,这样总的蛋糕大概在15万亿。这些国家或城市修建轨道交通在未来20年可能会比想象中的更快,就像中国的高铁,谁都没想到发展速度这么快。王传福称,除了银川的云轨之外,比亚迪后续在国内外建成的云轨线,都计划搭载无人驾驶系统。
不过,设想中10万亿级以上的市场,比亚迪在现实中究竟可以切下多大的蛋糕,以及是否在2025年能冲刺万亿规模,这存在诸多变数。王传福表示,现在和比亚迪洽谈的城市很多,但是轨道交通涉及到很多规划、报批等,每个城市的手续都需要一些时间。像银川是旅游线,规划、报批相对简单些,如果涉及到城市轨道的话,光审批、环评这些可能就需要一年时间。
“2018年,我们暂时还没有明确的云轨落地数目,但现在有20个城市在洽谈。比亚迪这几年在电动车领域积累的技术发挥了作用,特别是牵引技术、电机的控制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用到云轨上。我们认为,2018年是比亚迪一个好的开端。”王传福称。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现代轨道交通网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轨道运维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