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日前要求中车大连机车有限公司(下称中车大连)退还其38亿比索(约合人民币4.6亿元),该笔费用是马尼拉轨道交通3号线(MRT3)48辆轻轨客车货款。同时,菲方还要将这些已经实现交付的机车车辆全部退回中车大连,并称,要将制造商中车大连列入未来政府采购的黑名单。菲律宾参议院官网2月3日发布上述消息。
菲律宾参议院官网引用参议院主席皮门特尔(Pimentel)的话说,“取消合同和退还车厢是不够的,中车大连故意提供不合适的设备,我们不能让他们不受惩罚地跑掉。”皮门特尔称,“菲律宾政府项目所有供应商都应该意识到,为合同提供有缺陷的产品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就退货原因,菲律宾交通部称,中车大连提供的车辆重达49.7吨,超出了所规定的最高46.3吨的限值。此外,该车与马尼拉轻轨3号线的维护设施及信号系统的兼容性也有问题。《马尼拉时报》就此在2017年9月14日报道中称,2017年6月菲律宾交通部委托四家国际质检机构对这些车辆进行质检,并称,如果第三方质检机构认定不适配,将考虑向中国退还48节轻轨车厢。2017年年底,四家国际质检机构得出结论,该48辆轻轨客车与菲律宾当前信号系统不兼容。这为菲律宾下决心退还车辆,并索要采购费用提供了直接依据。
而事实真如菲律宾所表述的这样吗?中车大连人士对记者表述了不同的交付过程。该人士对记者透露,这笔订单是原中国北车的大连机辆公司(下称北车大连)与原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在激烈竞标后获得的。
2013年10月,菲律宾项目招标委员会到北车大连实地考察。中车大连人士称,当时,北车大连凭借完备的资质文件和研发制造能力得到了招标委员会的一致认可。随后,北车大连陆续通过了菲方技术文件的审核与生产资格审查。2014年1月24日,北车大连与菲律宾交通部签订出口合同,为MRT3提供48列轻轨车辆,合同金额约为人民币5.4亿元。
该人士称,此前,MRT3共有73节车厢,其中大多是采购自捷克的二手车辆,因年久失修,许多车厢已经无法使用。就MRT3的线路情况,该人士称,MRT3主要经过大马尼拉地区金融中心马卡蒂市和人口最多的奎松市,是马尼拉轨道交通中线路最为复杂的一条,该线路最小通过曲线半径仅为25米,因此车辆转向架必须采用特殊的铰接式结构,这种结构导致车辆无法整体运输,只能在中车大连完成调试之后将车辆分体,到达马尼拉再进行组装。相比中车大连其他海外项目,MRT3的难度是最大的,导致该笔订单成本居高不下。
2015年9月3日,中车大连MRT3原型车到达马尼拉,中车大连开始装配试车。中车大连人士称,至2015年12月,原型车试车结束,试运行顺利,并没有出现任何意外情况。随后,菲方同意从2016年开始,以每月3节的速度正式向马尼拉提供车厢。至2016年5月10日,中车大连提供的车辆开始正式投入运行。该人士称,正式投入运营当日,菲律宾交通与通讯部副部长Bucayan等部分政府高级官员乘车体验,均对车辆的性能表示了认可。
2017年1月14日,中车大连向菲律宾交付最后一列3148号车,在MRT3 Taft车站组装完成,至此该项目车辆交付全部完成。“菲律宾当时对中车大连售后服务组按时、保量地履行了项目合同规定表示了高度认可,菲方也没有对中车大连的服务和产品提出质疑。”他说。
不过,在列车的陆续交付中,中车大连发现,MRT3运力严重下降的原因不仅仅在于该轨道交通系统开通已经大约开通20年,车辆年久失修,其政府与MRT3私营合作伙伴间相互扯皮严重,也是导致其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据中国中车官网显示,当前,MRT3日均载客量高达60万人次,超出原设计能力近一倍。而中国北车全部48辆轻轨投入运营后,如采用4辆车辆重联编运行,可提高67%的运能,极大缓解严重的客流拥挤情况。
就上述菲律宾交通部指出的退款原因,中车大连人士强调,在陆续交付中,菲方均没有提出过类似质疑,不清楚菲方所称的退货原因。就上述争议,记者多次致电中车大连,未获回应。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亚星对记者表示,这是一个典型的危机公关处理事件,退货已经对中国高端产品声誉产生了负面影响。王亚星认为,首先,中国中车应迅速介入调查,及时公开调查结果。作为供货方,中车大连如果在危机关键期连续失声,负面影响将会扩大,未来会更加被动;其次,该笔订单执行是一个连续性事件,从原型车到全部交付完毕有近一年半的时间,在这期间菲方都没有指出车辆存在瑕疵,而在车辆正式运营之后逐渐提出质疑,其中缘由,菲方也要给予说明。
就菲方所述退货原因,王亚星认为,车辆超重和信号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在轨道产品中都不属于严重质量问题,在国际贸易纠纷中,上述问题完全可以优先通过中车大连的售后服务,如更换零部件、继续调试系统等办法协商解决,最终达到菲方要求即可。菲方直接据此要求退货、退款,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粗暴,中车大连有权维护其正当利益。
近年来,中国中车在海外市场订单交付中,频遇挫折。2014年初,中国南车、中国北车相继因机车车辆合成瓦问题被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处罚,南北车为此更换了部分零部件;2016年7月,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称,20多辆在中国制造的新加坡地铁列车因为结构缺陷被召回。随后中国中车回应确认了此次事件,并称深感痛心。
而最近的一次海外纠纷是在2017年,南非媒体《NEW24》在2017年初报道称,南非议会投资委员会(Portfolio Committee)正在就 Transnet公司于2014年与中国中车合作的一项规模为1064辆机车的大型招标案,是否遵循了南非公共采购的制造“本地化”政策进行调查。报道称,南非政府的“本地化”政策要求至少65%的机车要在南非当地生产,而质疑声则称,中国中车的机车并未在南非当地生产,而是通过进口进入南非市场。目前这项调查仍在进行中。
来源:中国经营网
现代轨道交通网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轨道运维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