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项目报道 > 青岛地铁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动力支持

青岛地铁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动力支持
发布时间:2018-03-05 13:57:42阅读:收藏
摘要:今年1月初,随着《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这是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2月22日,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召开,动员全省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方力量,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迅速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吹响山东向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迈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步伐。青岛地铁积极响应动员令,努力接轨新时代,在这一国家战略...

今年1月初,随着《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这是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2月22日,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召开,动员全省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方力量,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迅速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吹响山东向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迈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步伐。

青岛地铁积极响应动员令,努力接轨新时代,在这一国家战略中充分发挥 “地下优势”。2018年,青岛有5条地铁线同时在建,将新开通2条线,实现4条线运营,迈入“大建设、大运营、大经营”新阶段。这些将给城市的交通格局演变和居民美好生活带来全新变化,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新动力。

地铁促进城市运力动能转换

2017年12月,青岛开通第二条地铁线路,进入双线换乘时代,给城市的交通格局演变打开全新的想象空间。截至2017年底,青岛市地铁运营线路2条,运营线路总里程44.8公里。全年地铁总客运量达6573.2万人次,日均客运量约为18万人次。双线换乘带来了客流走廊1+1>2的倍增效应。相比单线通车时,第二条线路不仅带来了新的客流,也为首条线路带来了10%的客流增长量。

“地下出行”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选择。便捷的双线换乘,带给市民的将是前所未有的出行新体验。有了这个便捷的轨道出行网,市民出行有了“快捷方式”,吸引了相当数量的有车一族从地上转到地下。在他们享受便捷准点高效绿色轨道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将给地上的人们留出交通的顺畅和空气的洁净。据抽样调查,地铁客流中在地铁开通前采用小汽车方式出行的约占19%,出租车方式出行的约占13.7%,也就是说共有三成多的地铁客流是由个体交通转移而来。这些数据显示,地铁有力促进了城市运力动能的转换,改变了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

根据市交通运输委、市地铁办、市公安局、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青岛市交通影响情况评估报告显示,地铁开通后,市区公共交通 (含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255万人次,同比增长9.8%,高于“十二五”期间公共交通客运量年均增长3.2%的增速。这说明地铁的开通对公路交通运量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使公共交通体系的吸引力大幅提高。

地铁也为整个城市“提速”。根据市交通运输委、市公安局等单位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加强交通管理、调优交通信号、优化交通组织、地铁开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市内三区的道路整体运行状况有所改善。对东岸城区20个主要路段交叉口数据分析得出,全日小汽车出行量减少1.8万车次,减少2.5%。其中市南区道路状况改善最为明显,早晚高峰提速9.2%。地铁,让城市出行大大提速。

随着青岛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提速,轨道交通在优化城市交通外,不仅带来了经济社会效益,还在优化城市空间、带动产业发展、提升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支撑青岛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

地铁成为新技术新设备的“试验田”

据了解,青岛地铁自开建以来,在隧道掘进、减震降噪、爆破震动等领域,一些新技术、新设计、新设备得到应用,多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或在国内首次采用。地铁在哪里施工,哪里就有新动能在蓬勃生长。

在地铁施工中,先进的施工设备至关重要。在2号线,青岛地铁首次试水TBM(改良型硬岩掘进机)和EPB(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在国内地铁建设中率先探路机械化施工模式,极大提高了建设效率。TBM施工法的掘进速度为常规钻爆法的3到5倍,日进尺可达10米,最高日进尺达到22.5米。盾构法施工的优点是在盾构的掩护下进行开挖和衬砌作业,施工安全性较高,盾构机每天可推进6至8米。在地铁2号线海安路站—海川路站区间左线的施工中,借助TBM的应用,施工人员仅仅用了3个多月,就将一道长达994米的地铁隧道打通了。而如果用传统的钻爆法施工,这段区间至少要挖两年。2号线的“小试牛刀”凸显了机械化施工高效率的 “冰山一角”。在1号线和8号线的建设中,这一先进的开掘模式被迅速复制,青岛地铁应对复杂地质状况、加快施工进度的信心更足了。

地铁施工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难题之一,就是减震降噪。青岛地铁施工中,在穿越居民区、学校、文保建筑、科研院所等区段时将采用德国“钢弹簧浮置板”技术,即在钢轨下方设置特殊弹簧,使列车在弹簧上运行,列车经过时,基本感觉不到振动带来的噪音。这项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能够大幅减低振动影响。此外,为减少爆破震动对地面建筑和周围居民的影响,与国内高校合作,由业内著名专家牵头成立专业课题组,研究青岛地铁地下暗挖微震爆破课题,通过控制一次起爆的药量,将爆破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此项技术可通俗比喻为“在豆腐里掏洞”。这些做法在减震降噪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降低对周边影响。

青岛地铁还采用了BIM技术及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创了综合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据悉,BIM管理平台将项目各参与方有机联系起来,对建设项目的数据按统一标准集成和共享,在现场管理中将结构设计、方案优化、管线布置、模拟施工、自动生成加工图纸等工作,实现建设项目可视化、协同性、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在此基础上,青岛地铁还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BIM技术应用系列标准,为城市轨道交通设计、施工、运营和咨询单位开展BIM技术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和标准保障,特别是对于工程各参与方的协作和质量管理体系管控、地铁建设及运营维护,实现地铁建设、运营和资源开发的数据共享等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在未来的青岛地铁列车上,还将装上全球领先的“智慧大脑”。由青岛地铁牵头联合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的列车自主运行系统技术整体方案,运行中能够自己判断前面的情况,进行加速和制动,对现有列车控制系统是一种技术上的颠覆。

轨行区管理智慧云平台、爆破震动远程自动化监测及管理系统、人脸识别系统……在青岛地铁这块“试验田”里,还将催生一批新技术、新设计、新设备。这些新动能,也必将从“试验田”里辐射出去,成为助推城市发展的崭新力量。

青岛地铁促进产城协同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建设完善,逐渐改变了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流动方式和配置模式,引导空间优化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交通、产业、空间协同发展。

据了解,轨道交通正在成为支撑大青岛城市空间的骨架。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新+三个更加”目标要求和“一三三五”工作举措及“深化‘三带一轴、三湾三城、三城三网、网间互联”要求,青岛地铁将根据规划,打造轨道交通快线与市区轨道交通线有机衔接的网络,实现城区之间45分钟可达的中心湾区轨道交通线网,构建能够深化和提升城市空间布局的轨道交通网络。

轨道交通带动青岛市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彰显。青岛地铁本着以地铁建设“大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大发展”的思路,积极参与青岛市轨道交通千亿级产业链建设。地铁3号线采购中车四方、四方车辆研究所、海信、海尔、特锐德、隔而固等本地企业产品与服务,本地设备配套率达62%,带动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增长20余家,成为“青岛制造”的“新名片”。

青岛地铁还计划在城阳区世界动车小镇投资180亿元建设地铁创新产业园,打造集轨交智能研发、企业创新孵化、轨交人才培训、智慧生活等为一体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升级高地,占地面积约3000亩。目前,已与城阳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谈国家级科研项目近10项,拟引入优质企业近20家。并将结合自身需求及平台优势,主导开展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电机械制动(EMB)及信号互联互通系统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成果转换,为打造轨道交通千亿级产业链作出贡献。

此外,地铁对城市旅游产业的拉动已经显现。地铁双线换乘后,把青岛沿海一线最美的海岸线串联起来,从栈桥到五四广场一直到石老人海水浴场,为青岛这座海滨旅游城市增添了新亮点。而在即将通车的11号线中,“上天入地”的轨道出行新体验,将让“看得见风景的行驶”成为城市中的一道旅游风景线。

2018年是青岛地铁集团成立的第6个年头。伴随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铿锵步伐,青岛地铁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全面推动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地铁梦”再谱新篇章,更好地服务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把青岛建设得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提供动力支持。

来源: 青岛全搜索电子报


本文关键字:
×

现代轨道交通网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轨道运维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点开扫码关注
×